(习近平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——新时代新篇章)从“薄利多销”到“重新引领”——沙县小吃前世,
新华社福州6月16日电:从“薄利多销”到“再带路”,前世——沙县小吃
新华社记者向凯来、林超
唐宋以来,从中原传入福建中部沙县,现已有8万多家店铺遍布全球60多个国家。在这几千年里,沙县小吃走出了一段苦涩的历史。
近日,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,共计185项,沙县小吃制作技艺榜上有名。地方小吃,来自山区的一个角落,刚开始如何通过改革勇闯天下,现在如何踩着新时代的节奏“引领风骚”,又透露出怎样的发展代码?记者近日来到沙县寻找答案。
谁点燃了草原之火
三明市沙县区下峁镇玉棒村,绿树成荫,溪水潺潺。村口一块大石头上,写着“沙县小吃第一村”七个大字,记录着沙县小吃走向全国的起点。
“90年代,土地小,收入低。村民们都在为如何脱贫致富而焦虑。”玉棒村的老村支书余广庆回忆起那一年的历史,内心还在澎湃。“无意中得知有人拿着杆子在城里卖小吃赚了不少钱,村民的想法一下子就放出来了。"
星星之火,源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扁肉、鱼丸、糯米糕、金包银、普通型年糕、芋头水饺、炒凉粉、灯盏糕、热口豆腐……改革开放的浪潮,激活了快餐业的巨大需求。沙县小吃,以“一元进店,二元吃”为口号,利用了方便、快捷、物美价廉的优势。
先天的包容性基因为沙县小吃走出去提供了基础。它是1000年前客家人移民的面食文化与闽粤民族地方稻作文化融合的产物,在1000年后的再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极强的适应性。
来自山区的顽强精神为沙县小吃走出去提供了核心动力。每天营业近20个小时的小吃店老板,在“数票”的过程中不知睡了多少个晚上,眨眼的时候就是黎明城。
燎原之势得益于追求人民福祉的不变初衷。
上世纪末,沙县小吃开始填补低消费的空白,薄利多销。当地政府敏锐地观察到沙县小吃的发展潜力,开始加强研究和培训,把小吃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,并设立小吃部等机构,全程护送小吃业主“走出去”。
为了让外人了解和接受沙县小吃,沙县政府在福州、厦门等城市组织了“小吃节”等活动,邀请媒体和市民体验。
为了让小吃店老板快速融入陌生的环境,沙县干部一头扎进上海等大城市,每天走街串巷寻找合适的店面,“不知道穿破了多少双皮鞋”。
为了让更多的沙县人享受到小吃行业的红利,技师们挤在吉普车里下乡免费为群众培训,群众有困难可以申请小吃贷款。
20年来,已有40余份文件,近2.4万人次免费培训,5.32亿元零食贷款.刚开始几乎不能带来税收的行业,得到了历届政府的扶持,创造了为人民储存财富的工业奇迹。
“这么多年了,政府为什么要做这么多‘给钱’的事情?我们只是希望人民多赚钱。”沙县区委书记杨说。
“年收入20万到30万”“村里一楼一套房”“每到春节,村里都是车”.在.期间
原来的“夫妻店”模式还需要摆脱路边店的种种弊端,还需要打破现代网络名人餐饮的“围剿”。沙县小吃一度面临“不进不退,不变不灭”的巨大挑战。
“早期没有对手,现在有强大的敌人。”沙县小吃产业发展中心主任罗光华说。虽然沙县小吃数量巨大,但在质量、标准、R&D和创新、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不足。
危机促进变革,变革孕育活力。
2010年,在经营了几年传统沙县小吃店后,身心俱疲的张万和决定“做更好的沙县小吃”,实现连锁化、规范化经营。现在,他创立的沙县小吃品牌“春百味”,已经成为年营业额4亿多元的连锁企业,业务开始向江浙沪拓展。
2015年,沙县正式成立小吃集团,采用现代餐饮管理模式。截至目前,已吸纳全国近3000家沙县小吃店,统一商标、服装、店铺装修、产品标准,逐步推广中央厨房生产模式。
“过去200人的工作量已经由十几个人完成了。”中央厨房生产厂厂长胡明宝深有感触。在他面前,一条汽车生产线正在迅速将丰富多样的食材转化为精美的柳条蒸饺。
"升级版的沙县小吃依旧物美价廉,但不再是低端的代名词."沙县小吃集团福州分公司的负责人吴永强说,许多升级后的小吃店的营业额已经翻了两番,而且体验到了高质量
发展带来的实惠。富有之谓大业,日新之谓盛德。“以创新为第一动力”,给沙县小吃带来深刻变革。
记者看到,如今沙县小吃的主打产品“拌面”“蒸饺”都被做成了伴手礼,进入商超和线上渠道。包括餐具、纸巾、休闲食品等在内,当地已研发出的小吃相关产品1000多个品种。
在沙县小吃产业园内,一块电子大屏幕上不断跳动着1600多家沙县小吃店实时销售数据,这是2019年新打造的沙县小吃信息化平台建设项目,旨在利用互联网技术工具,打破门店经营固有的边界。
凭借“标准化、连锁化、产业化、国际化、数字化”探索,小小沙县小吃店,已迅速成长为全国门店8.8万家,年营业额超500亿元的“航空母舰”。
强势“破圈”再出发
夜幕降临,沙县小吃技艺传承人一条街上仍然人头攒动、热闹非凡。一旁缓缓流经的沙溪里,喷薄的水幕上正放映沙县小吃的历史画面。
沙县小吃技艺传承人李贤锦一边反复用木槌捶打一块猪肉,一边告诉记者:“现在多数是用机器打扁肉了,手工打是为了向游客展示沙县小吃‘千锤百炼’的饮食文化。”
一业兴而百业旺。如今的沙县小吃已经不仅是独立的餐饮产业,而且融入到沙县人民的日常生活,搭建起沙县城乡发展的清晰脉络。
20年前,沙县小吃被寄望成为当地第三产业的“支柱”。20年后的今天,沙县小吃已顺利“破圈”,初步形成了包括原料生产、物流配送、餐饮服务、文旅康养等在内的产业集群,第三产业增加值于2020年突破了100亿元。
以旅游为例,小吃旅游文化城、小吃科技馆、小吃民俗馆等展示沙县小吃饮食文化的景点,每年吸引超500万人次来沙县观光旅游。
“沙县小吃的话题都是自带流量。” 杨兴忠为未来沙县的旅游城市定位描绘蓝图,“我们要利用好沙县小吃的知名度,把沙县区打造成‘吃货’的天堂和网红打卡地。”
沙县民间流传:“扁肉是砖、面条是钢,建起了沙县的高楼大厦。”
20多年来,凭借小吃富裕起来的沙县人民,反过来又拉动了消费;而围绕小吃形成的多样化业态,更是带来了巨大的人流、物流、信息流、资金流。数据显示,今天的沙县城镇化率高达66%,城区面积已是20年前的5倍左右。
“不忘初心,持之以恒地抓住小吃这个地方特色产业做文章。”杨兴忠说,这既是过去沙县经济发展的成功秘诀,也是新时代发展的取胜之钥。
下一章>>>更多精彩